-
童寯 被遺忘的建筑大師 | 封面人物
能為不同時空之下的后輩提供思想資源,在任何行業都只有極少數深邃的智者能夠做到“一個好的建筑師,首先應該是一個好的知識分子。有獨立的思想,有嚴謹的學風,有正直的人品,才會有合格的建筑設計”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原標題《童寯 不屈吾道》 -
我們的歌丨長白山上
(本文首發于2020年11月26日《南方周末》) -
衡水563歲古橋被曝鋪設水泥磚,網友誤會了?
前不久,某自媒體發表一組圖片,曝光衡水安濟橋修繕“鋪設水泥磚”,引發關注,大家幾乎一邊倒地質疑“怎么能這樣干?”對此,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展開調查。 -
《一秒鐘》: 膠片上的女兒和電影史反思
-
流離160年,圓明園馬首今天終于“回家”了
-
“你要敢去說一些詞,知道怎么用” 摸索中的青少年性教育
“原來想做的是像佛祖一樣普度眾生,后來發現不行,我們現階段能做的只是擺渡有緣人——那些和我們價值觀一致、接受我們的性教育的人。” 來找胡佳威團隊入校教學的學校有不少是“事后修補”型,而講課內容會根據學校的需要修改。“有的學校是因為發現有性侵的案例了,就會講安全為主;有的學校是學生之間打鬧沒有身體界限,就講身體界限為主;有的是幼兒園男孩子女孩子好奇對方的生殖器官,就講身體的科普為主;有的直接流產了,就要講避孕為主。” -
假如達·芬奇活在今天,還能成大師嗎?
最近這一個世紀,人類在科技領域的發展與進步達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,而且還在不斷地加速向前。其中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各個學科不斷細分和深化,由此帶來的變化是,僅僅想要聽懂現代科技中所關心的問題,這一個最基本的需求,已經需要非常多的專業術語和知識了。這也是為什么普通大眾會覺得“專家”說的話越來越難懂了。 -
當我談北疆徒步時,我談些什么
徒步時,我欣喜于遠離人群,享受著周圍山野那宏大的寧靜與孤寂,耳邊只有褲子摩挲發出的沙沙聲,我覺得自己無限與大自然貼近,又似乎無限與自我貼近。 但天地遼闊人類渺小,當在一個被遺棄的村落駐足休息時,周圍卻寂靜得讓我害怕。發黃的樹葉簌簌飄落,四周彌漫著風那深長的嘆息…… -
江青:都云阿龍癡
所謂日久見人心吧,多年之后我自己成熟了,明白這個社會的生存之道,才慢慢地看懂、理解阿龍口中的“勿容易”。其實你看他裝瘋賣傻,連“我就是人盡可夫”這樣的話也肆無忌憚地說出來,其實他心里絕對有一桿秤、腦中有本賬,誰是虛情假意、誰是真情實義,他心清肚明絕不含糊。 (本文首發于2020年11月26日《南方周末》) -
監測報告顯示:本世紀以來南極近五分之一冰蓋表面發生融化